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走进商店,我最害怕的是劝购,时下这种手法恐怕只能让消费者厌烦。更应让我们警醒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精美包装的广告对消费者“循循善诱”。现代社会,常常在我们脑子里回响的不是格言警句,而是朗朗上口的广告词。似乎你要成为最好的,最受瞩目的,你就应拥有那最好的商品。不少年轻人积攒几个月工资购买一个名牌提包的事例恐怕今天还在发生。今天,我们谈的不仅仅是节俭与适度的消费,而是期望从一个更深远的背景,寻找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径。


      我们都梦想成为一名自由的消费者吗?途径是——拥有巨大的财富,实现财务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借贷自由周转,至少可以提前把心爱的东西买下来?我以为,自由的前提不在于物质或可依赖的资源,而是拥有合理的消费观。圣经《箴言》的一些篇章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什么才是合理的消费呢?我有一些个人感受,但并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引述一些经典著作中的内容,作为给各位消费者的一些建议,也许是更为恰当的。


      关于节俭

凯恩斯在1931年的一次广播节目中说,节俭会引发贫困的“恶性循环”——倘若“你储蓄了5先令,就意味着你令某个人失业一天”。凯恩斯在其著作中甚至说传统储蓄观是“荒谬的”。

然而,在霍尔与伯顿合著的《加尔文与商业》中,加尔文劝说人们要为将来作些储蓄,为后代作好准备。加尔文提到《圣经》以蚂蚁的比喻讲蚂蚁用自己的劳动建造了自己的仓库,鼓励所有人为将来作好储蓄,为自己的家庭准备好生活所需。储蓄是面向未来的,涉及几代人——它超越了眼前。

加尔文主张储蓄,并且积蓄的这些资本可以用来投资生产或其他商业企业。而美国实业家安德鲁·卡内基也认为极度节俭是点滴进步的必要前提。更多的储蓄可以投资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并且可以帮助贫穷的邻舍。

 

两位购物狂的故事

寇尔森在《人生观的故事》中讲述这样两个小故事。

曾被《华盛顿邮报》撰文介绍的一位名叫杰米•嘉维甘的年轻发型师堪称为消费时代的代言人。在一个星期的五天时间里,杰米每天都会在一间时尚发廊的狭窄空间里工作9小时。她的客户需要等上6周,花费285美元让杰米为自己设计一个亮丽的发型。杰米的收入因此达到了可观的6位数。

杰米把挣来的钱都花在了疯狂购物上面。每年她都会到纽约进行秋季购物旅行,目的地是西54街上的巴尼斯、古奇、路易•威登等品牌店,以及她的最爱——西54街上的莫罗•伯拉尼克精品鞋店。莫罗•伯拉尼克的小羊皮高跟鞋的售价为一双445美金左右,而皮靴的售价则会超过1100美金。杰米•嘉维甘拥有37双莫罗•伯拉尼克皮鞋,保守估计光是那些鞋就花掉了她20000美金。在最近一次购物旅行中,杰米分别花费900美金和1700美金购买了一个皮质晚装包和一件由迈克尔•科斯设计的皮夹克。每次去纽约,杰米•嘉维甘都会出手阔绰地花掉数千美金。

在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任副主席的51岁的克里斯廷•凯利•西姆考曾说过的话,很好地总结了像杰米那样的超级购物狂的生活态度。当谈到为什么要用买来的东西把家里塞得满满的时候,克里斯廷说那样会给她带来安全感,以及一种美好生活仍在延续的感受。克里斯廷雇佣了专门的采购人员,他们形成的购物网络遍布像雷门•马可斯、赛克斯以及诺斯崇这样的顶级品牌百货商店,随时将获得的最新购物信息向她汇报。“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网络在身边,他们随时关心我的需要,满足我的需要,帮我找到符合我尺寸的鞋。当米色的夏奈尔包又到货的时候,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接到他们的电话。”在所购得的奢侈品中,最令克里斯廷心仪的是一个金色的夏奈尔手袋。“这可是我的宝贝……它是我的小圣杯。”

 

今天,很多人认为拥有金钱,就会拥有快乐;有的人希望用物质来填满空虚的生活;也有人提前拥有想要的东西,认为节俭不过是一种过时的思想;有人因自己或家人贫穷就觉得羞愧。坐公车回家时,小编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们家孩子在哪里做事啊?”“哦,上海的一家大公司,工资才一两万,他说太少啦。”“不少哦,你们要求也够高的。”听来真觉得有些炫耀和奉承的意味。或者诸如这样的谈话:“春节去哪里的哦?”“去了趟国外旅游。”“哎呦,我们都只能窝在家里。”“其实也没什么啦,吃得不习惯哈。”

读者不要在旁边笑我是酸葡萄心理啊,其实有时候旅游是愉快而美好的,并且能增长见闻;购买好商品也能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只是要珍惜和适度。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确实很多人有这样的期望:只有孩子工作有成就,收入高,一家人有消费力,这才是幸福的一家。真是这样吗?

寇尔森在那两个小故事后总结说,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生远远超出我们财产和享乐的总和所规限的范畴。我们本性里真正渴求的不是享用不尽的财富,而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是一种丰盛、满足的人生。真正意义的幸福,来源于人性尊严的活出。 

《爱与祈祷》的作者贾维斯校长说,作为神职人员,他定期去慰问一些年迈的老人。这些老人在回忆过去的生活时,很少会炫耀自己赚过多少钱,当过多大官儿。如果他们充满自豪地、欣慰地讲述往事,那往往是在讲他们为他人做过什么。也就是说,最终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是为他人做过什么。(2016年3月15日发表于“以诺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谭娟

谭娟

14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15年出版传媒工作经历,曾任职财新网和以诺出版编辑,编辑过《爱的五种语言》《《佩顿的理想宠物》《加尔文与商业》等情感、教育和学术类书籍。曾经的科幻爱好者,现在的真理追寻者。 联系电话:13408506961 微信:tanjuanEnoch

文章